f8ab210  

前幾天妹妹鼻子不舒服,新手媽媽的我趕快上網google一些處理方式,希望可以盡量減輕小瑜兒的病情,讓她能夠快快好起來,其中有一篇還不錯~~

文/李藹芬;採訪諮詢/羅東聖母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吳淑娟‧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婦幼院區小兒科主治醫師 吳宗儒

台灣的就醫現象還滿多令人稱奇的地方,其中之一就是當寶寶鼻塞時,父母總希望醫師為孩子吸鼻涕,似乎這麼「吸」一下,寶寶的鼻涕不再流,「病」也就好了!相信很多父母小時候曾有過這樣的經驗,等到自己為人父母,也認為該這樣做才對。無論醫學再怎麼進步,仍無損寶寶鼻塞時需要「吸」鼻涕的做法,只是這樣做,真的對寶寶有幫助嗎?

鼻腔狹窄易積分泌物
羅東聖母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吳淑娟坦言,父母帶鼻塞的寶寶去吸鼻涕,「相信是台灣許多小兒科醫師心理的痛」!
她說,寶寶的確比較容易有鼻塞的現象,因為嬰幼兒的鼻腔及咽喉,天生就較狹窄,且分布很多淋巴腺體,其功能在於潤溼及過濾吸進的空氣,由於空氣中的灰塵和大分子髒東西沉澱在鼻黏膜上,所以,在正常情況下,分泌物本來就會有,因此每天都會產生一些鼻屎和類似鼻涕的分泌物。特別是在六個月之內,呼吸道比較軟,呼吸道的聲音會比較重,只要一點點鼻屎塞著,可能聲音就變的很大,但寶寶並未因此不舒服。

若為正常生理現象無須擔心
同樣為人母的吳淑娟醫師表示,有時寶寶鼻塞有鼻屎只是正常的生理現象,若是寶寶吃好睡好活動力佳,其實不需要特別的醫療處理,更何況就算當下吸了鼻涕,不久又會產生新的鼻屎、鼻分泌物,是否要一直藉助儀器清理鼻腔嗎?她建議,不如拿著棉花棒幫寶寶稍微清一下鼻腔即可。

她提醒父母,孩子若持續流鼻水鼻塞有時是過敏所致,如果過敏原一直存在環境中,刺激寶寶的呼吸道系統,那麼,只是不斷吸鼻涕,並無法解決問題!而這種吸鼻子的方式對寶寶其實是一個很大的刺激,也可能造成日後孩子一進到診間就產生恐懼感而哭泣。

當然,在寶寶生病──感冒或對外界空氣過敏時,其表面黏膜除了腫脹外,分泌物還會大量增加,此時,自然也比平常更容易阻塞住鼻腔。對新生兒來說,可用吸球處理;至於再大幾個月的寶寶,使用吸球的效果不佳,吳淑娟醫師說,一般而言,可以用溫暖潮濕的水氣來幫助寶寶舒緩鼻塞的情況,且能讓鼻水、鼻涕比較稀而容易清出來,媽媽不妨用溫毛巾敷鼻,或到浴室放熱水,讓浴室瀰漫蒸氣,抱著寶寶在浴室「蒸」一下,也可用蒸臉器或醫療用蒸汽機。

單純感冒活動力好未必需吃藥
父母除了想用吸鼻涕的方式,幫寶寶把鼻涕清理乾淨外,也擔心孩子的「病」好不了,而希望醫師可以多開點藥,但她指出,若寶寶的活動力好、食欲也不錯的話,有些症狀未必需要使用藥物,即使使用藥物也不必急著要快速緩解症狀。
以發燒為例,通常父母對於寶寶發燒會感到緊張,但人類在生病時發燒,算是一種保護性的本能反應。吳淑娟醫師解釋,當人體溫度高時,細菌及病毒的複製效率變差,無形中,加強人體對疾病的抵抗力。

病程中,發燒有時會反覆發生,而各種退燒藥的效果都只能維持幾個小時,因此,病程若未結束,退燒後又發燒是很常見的事。若退燒後,孩子又能活蹦亂跳食欲和精神都不差的話,就不必因為擔心而抱著孩子連跑幾次門診或換醫師看。可是連續發燒三、四天或有活動力變差的現象,就需要回診評估,是否有其他問題。

鼻竇炎不妨試試洗鼻器
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婦幼院區小兒科主治醫師吳宗儒指出,對於有鼻竇炎症狀的病童,不妨試試洗鼻器,以清除鼻內積存的「一潭死水」。洗鼻器的主要功用在清洗鼻腔深層的分泌物和結痂,以改善黏稠鼻涕所造成的不適,並減少鼻竇炎發生及使用抗生素的機會,有學理根據,不少家長也反應效果還不錯。

過度醫療未必適合寶寶
行醫多年,吳淑娟醫師感到有些父母因過度緊張,而期待醫師做一些醫療處置,如以儀器抽吸鼻子的鼻涕,或有些症狀即使不吃藥也會好,但父母還是不放心,而讓醫師不得不應父母要求而開藥。但這些處置對孩子而言,未必是最適合的做法!她以自己的孩子為例,在2~3歲時受過敏性鼻炎所苦,症狀嚴重的程度不輸她在診間看到的小病童,但是所吃的藥量卻比那些孩子少,只要懂得正確的照顧方式,孩子不會因為少吃藥而讓過敏問題變得嚴重,慢慢隨著年紀增長,也不太容易生病了。

吳淑娟醫師表示,父母若能靜下心來聽醫師解釋「病程」的話,或許就能讓自己不那麼緊張。以感冒為例,病程約三、四天到一個禮拜,在急性發作期時,小孩容易比成人出現發燒症狀,即使父母餵孩子吃退燒藥,在前三天可能就是會反覆出現發燒症狀,但是很多父母可能到了第二天,察覺孩子還在燒,就急著換一家診所就診……。
事實上,一般所謂的感藥物功用在於減輕孩子的不適,不一定能阻止病程的發展,當急性發作期過了後,症狀自然緩解。她認為,父母應該給同一位醫師兩次的機會,才能確實掌握孩子的病況,也才能確定某些藥物是否需要服用一個療程(例如抗生素)或是沒有症狀就可停藥。

病程中應掌握兩件事
她指出,孩子在病程中,家長應注意兩件事:「特別的變化」及「遵從醫囑回診」,因為醫師是就病史及當下所看到的進行診斷,未來變化如何,僅能預估並提醒父母可能有哪些狀況,但一切還需要父母的用心觀察,當病情出現特別變化時,例如活動力差、臉色蒼白等異狀,務必立即送醫,以掌握治療黃金期;而醫師也會視狀況告知父母何時需要回診。只不過父母常常沒能注意到特殊情況的發生,也容易看到孩子的狀況似乎好轉而輕忽回診的重要性。

身心健康都重要
吳淑娟醫師說,大部分的孩子並不會常生病,如果平日能注重均衡的營養攝取、充足的睡眠,並在規律的生活環境下成長,對提升孩子的免疫力將有莫大的幫助,加上隨著年紀增長,生病的機會將愈來愈少。她強調,「不生病的時候更多」,因此,父母該重視的不只有生理上的健康,心靈健康更不能忽略,而這也是重要的親職教養之一!
她提醒,父母重視的應該不只是寶寶「不要生病」而已,多給孩子玩的時間、空間和機會,讓孩子充分的活動肢體,使其從中得到心靈上的滿足,才是讓孩子擁有健康的不二法門!

父母放輕鬆‧孩子少壓力
吳淑娟醫師表示,孩子生病不舒服,總令父母心急如焚,看在孩子的眼裡,除了要忍受身體的不舒服外,無形中還承受了來自父母焦慮的「壓力」,心情和情緒也跟著不穩定,反而讓身體更不舒服。她建議,父母何不試著讓自己放輕鬆,就醫時多向醫師詢問正確的照顧觀念和方法,也是讓孩子感到舒服的方式之一。

~原文刊載於2009年7月號《媽媽寶寶雜誌》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hs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